所在的位置: 底盘 >> 底盘发展 >> GBT4071122021英文版GB

GBT4071122021英文版GB

GB/T-英文版冷藏保温车选型技术要求

我司提供更多汽车标准英文版。

1范围

本标准确立了冷藏保温车的分类.整车要求.车厢要求.专用配置要求.车辆选型与车体标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冷藏保温车的选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货运挂车系列型谱

GB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GB/T运输用制冷机组

GB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_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JT/T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QC/T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冷藏车.保温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冷藏保温车refrigeratedandinsulatedvehicles装备温度调节设备.车厢具有一定保持预设温度范围功能的货物运输车辆,包括冷藏保温货车和冷藏保温挂车。

3.2.制冷量coolingcapacity制冷机组进行制冷运行时,在规定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从密闭空间.区域内去除的热量总和。注,单位为瓦(W)。

3.3货舱cargohold冷藏保温车上能够装载货物的车厢单元。

4分类

5整车要求

5.1冷藏保温车应是符合国家机动车新产品管理要求的产品。

5.2冷藏保温车在工作温度状态下,按照QC/T进行km可靠性试验后,制冷设备与温度监控系统应工作正常。

5.3冷藏保温车在下列试验条件和方法下.货舱内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小于或等于2C:

a)车辆按额定载质量装载;

b)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30C;

c)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和通风装置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d)车厢门按正常方式关闭;

e)试验车速为最高车速的80%;

f)在货舱内平均温度达到表1或表2要求.且达到规定工作温度后.继续保持车速正常行驶4h;

g)每5min测量1次货舱内部温度.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5.4冷藏保温挂车的最大总质量和整备质量应符合GB/T-表9中的最大允许总质量和冷藏车整车整备质量的规定;重型、大型.中型、轻型和微型冷藏保温货车的载质量利用系数应分别不小于0.8.0.5.0.4.0.3和0.3.注:载质量利用系数为车辆的额定载质量(含驾驶室乘员质量)与车辆整备质量的比值。

6车厢要求

6.1车厢材质要求

6.1.1车厢箱板内外面板间应充满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防腐蚀性与阻燃性好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宜环保可回收.阻燃性应符合GB要求;隔热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50C~70C的环境温度下使用时,不应降低其吸水、透气和防腐蚀等性能。

6.1.2车厢箱板内外面板的板材应使用不透水.易清洗、防锈和防腐蚀的材质。

6.1.3车厢门应使用不透水、易清洗和坚固的材料。

6.1.4车厢外表面宜采用白.银、淡青色等浅色的材料。

6.2车厢密封性要求

6.2.1车厢应具备良好的防水密封性,车厢顶部.侧壁、车厢门及制冷机组与车厢箱板连接处不应有渗漏现象。

6.2.2车厢应设置排水孔,其直径应小于35mm。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冷藏保温车,应在排水孔端口安装符合下列要求的防护装置:使用金属板防护时,金属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mm,金属板的孔径小于或等于3mm;-使用金属网或厚度小于1mm的金属板防护时.金属网或金属板的孔径应不大于3mm,且应在金属网或金属板外面使用孔径不大于10mm的金属格栅防护。

6.2.3车厢门的门封(衬垫)应密封良好.宜安装使用具有气压平衡功能的专用装置,车厢门开启(操作)应方便、可靠。

6.3车厢内气体流通性要求6.3.1车厢应具有良好的冷风循环系统。车厢内部长度大于mm的冷藏保温车自制冷机组的冷气出口开始,在车厢顶部、侧壁、地板宜设置冷气导流装置。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保温车应在车厢内安装导流槽且导流槽深度为:侧壁、后壁和地板大于或等于50mm,前壁大于或等于mm,其他冷藏保温车车厢内部地板、侧壁.前后壁宜安装导流槽。

6.3.2车厢内部应标示装载高度限制线.限制线高度应不高于制冷机组冷气出风口下沿。

6.3.3车辆满载时.车厢内温度测量点区域温差应在土2C以内。

6.3.4冷藏保温车通风孔最大尺寸应小于mm,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冷藏保温车.应在通风口的端口安装符合下列要求的防护装置:使用金属格栅时,栅格孔径应小于或等于20mm;使用金属网或金属板时,金属网或金属板孔径应小于或等于10mm.6.4多温区车厢要求

6.4.1装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货舱的多温区冷藏保温车,每个货舱应配备独立的温度控制或监控装置。

6.4.2多温区冷藏保温车应按最低温度范围的货舱对应的类别进行划分和标识。

7专用配置要求

7.1.1冷藏保温车选用的制冷机组技术性能应符合GB/T的规定.

7.1.2冷藏保温车应选用具有对外数据接口的制冷机组,其数据格式.通讯协议应与温度监控系统保持兼容。7.1.3独立式制冷机组的发动机排放应符合GB的要求。

7.1.4制冷机组制冷量的选用应与车厢容积、冷藏保温车类别相匹配,制冷机组在相应冷藏保温车类别温度下的制冷量应不小于传热量的1.75倍。传热量的计算方法和常用冷藏保温车类型下的车厢容积匹配的最低传热量参见附录A。

7.2行驶温度记录仪

7.2.1冷藏保温车应安装符合JT/T要求的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固定可靠,其显示装置应安装于驾驶员容易看到的位置。

7.2.2车厢或货舱长小于或等于mm的车型应安装至少2个温度传感器,一个安装在制冷机组的回风口正下方且位于装载高度限制线上方30mm~mm处,另一个安装在厢体内后顶部横向中间位置且纵向距后门内侧小于mm处。

7.2.3车厢或货舱长度大于mm且小于或等于mm的车型应安装至少3个温度传感器,第1个安装在制冷机组的回风口正下方且位于装载高度限制线上方30mm~mm处.第2个安装在车厢内顶部纵向距厢体前部1/2处的横向中间位置,第3个安装在厢体内后顶部横向中间位置且纵向距后门内侧小于mm处。

7.2.4车厢或货舱长度大于mm的车型应安装至少4个温度传感器,第1个安装在制冷机组的回风口正下方且位于装载高度限制线上方30mm~mm处,第2个安装在车厢内顶部纵向距厢体前部1/3处的横向中间位置,第3个安装在车厢内顶部纵向距厢体前部2/3处的横向中间位置,第4个安装在厢体内后顶部横向中间位置且纵向距后门内侧小于mm处。

7.2.5车厢内顶部使用冷气导流装置的冷藏保温车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车厢内前部、后部安装位置和数量应符合7.2.3和7.2.4的规定;其他位置的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车厢内左右两侧对称位置。

7.2.6行驶温度记录仪及其传感器应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校准。

7.3制热装置要求用于寒冷地区的冷藏保温车还应考虑具有制热功能.且能达到运输货物所需的温度要求.

7.4非机械式制冷装置要求非机械式制冷装置应可靠.耐用并能达到相应的冷藏保温车温度级别和冷藏运输效果。根据实际结构需要.载质量利用系数应大于或等于同类车型的95%。

7.5.3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保温车所设的后门和侧门应安装隔离空气的装置.该装置宜选用厚帆布材料制作;其他冷藏保温车宜安装该装置。

8车辆选型与车体标识要求

8.1城市物流配送冷藏保温车还应考虑选用新能源汽车。

8.2易腐食品冷藏保温车的选用参照附录B的内容并根据运输货物的需求,按照表1合理确定。运输生物制品冷藏保温车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选用。

8.3车厢外体应喷涂或粘贴符合GB.QC/T等相关标准和地方城市管理要求的冷藏保温车标识。

GB/T.2-英文版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乘用车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的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具有息速起停系统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kg的M,类车辆。本文件适用于能够燃用汽油或柴油的车辆,不适用于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GB/T--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GB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GB/T-/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

3术语和定义

GB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怠速起停系统idlestart-stopsystem

在车辆停止或即将停止,且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时,能够自动关闭发动机并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或车辆需求重新起动发动机的系统。

4总体要求

4.1怠速起停系统工作期间不应影响车辆的安全运行。

4.2汽车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者应将一辆代表被试车型的车辆提交给检验机构,同时提供以下相关信息:

a)息速起停系统关键部件供应商.型号的说明:.

b)息速起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说明.包括关闭和重新起动发动机的条件:

c)发动机怠速转速;

d)可手动开关的节能装置的列表,包括装置名称及功能说明等。

5试验规程

5.1怠速起停系统燃料消耗量测定

5.1.1试验前,应通过在底盘测功机上至少运行一个GB/T-中4.3规定的全球统--轻型车测试循环(WLTC)或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LTC-P)进行预热,预热过程中试验循环的选择与5.1.2确定的试验--致。

5.1.2车辆按照以下方法之一进行试验。每组试验需在同一试验条件(包括驾驶员)下进行,试验共进行3组,每组试验应使车辆保持充分预热的状态,否则应按照5.1.1重新进行预热。

a)车辆按照GB/T-中6.1.6.2、6.4及6.5所述的方法和7.1~7.4的要求分别在WLTC和CLTC-P下依次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试验;对于NOVC-HEV,按照GB/T--中6.1及6.4所述的方法和7.2的要求分别在WLTC和CLTC-P下依次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试验。每组试验包含的试验项目见表1。

b)车辆按照GB/T-中6.1.6.2、6.4及6.5所述的方法分别在WLTC和CLTC-P下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对于NOVC-HEV,按照GB/T-中6.1及6.4所述的方法分别在WLTC和CLTC-P下进行息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试验过程中记录息速时长(发动机关闭且车速为零的时长)。关闭息速起停系统,进行怠速燃料消耗率试验。车辆首先息速运转3min,然后进行2min息速燃料消耗率测量,经汽车生产企业建议,由检验机构确认后,可适当延长怠速燃料消耗率测量时长,但总测量时长不超过5min.散热风扇等其他耗能部件应处于关闭状态。息速燃料消耗率试验应在息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完成后连续进行。每组试验包含的试验项目见表1.

5.2重复性检验按公式(2)计算各项试验3次试验结果的第95百分位分布的标准差σ,并将3次试验结果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OF)与σ值进行比较:

a)如F....不大于σ.则视为通过重复性检验;

b)如0..大于σ.则视为没有通过重复性检验。

6试验结果6.1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

6.1.1对于按照5.1.2方法a)进行的试验,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按照公式(3)计算。FCr=(FCarcp.orr-FCarcp.ov)XK,XK.XK.-(FCw.tc.orF-FCwuTc.ov)..3)式中:FCr一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单位为升每千米(L/km);K,-温度修正系数,取0.85;K。一使用频率系数,取0.60;对于无法手动关闭怠速起停系统的车辆或搭载标称电压为48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的车辆,取0.80;对于NOVC-HEV,取1.00;K。一操作习惯系数,手动挡变速器取0.95,其余变速器类型取1.00。

6.1.2对于按照5.1.2方法b)进行的试验.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按照公式(4)计算。FCr=BsXts.cuTcpXK,XK.XK.XBsX1s.w.TcX.........4)de.rcpXdw.reX式中:Bs-车辆的息速燃料消耗率,单位为升每小时(L/h)。

6.2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按照公式(5)计算。.ge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