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次我去试驾新一代马自达3是替我们踢车帮的同事刘剑星同学去的,为何?他打从有想买车的念头起,新一代马自达3就在他心里“种草”了。最终结果无论如何,我想当谜底揭开时,他的选择对于很多人而言,都会很具有代表性。
他催了我许久,我也知道包括他的很多看官在心里打鼓,无奈糙老爷们出慢活,再加上众多同行媒体的试驾报告已经出炉,那我就将聊马3的这个栏目从《试驾》改为《异读》吧。
长安马自达32.0LAT质尊版
车身:紧凑级轿车,长mm,宽mm,高mm,轴距mm,最小转弯直径(m)11.5;
发动机:直列四缸,排量ml,最大功率kW(Ps)/rpm,峰值扭矩Nm/rpm,92#,国6;
传动系统:前置前驱,6AT变速箱;
底盘:前麦弗逊后SEB蝶形仿生后悬结构,EPS电子助力转向,前通风盘后盘式刹车,轮胎规格前后/45R18;
行驶性能:百公里加速-s,综合油耗5.8L/km,最高车速-km/h;
指导价:16.89万
因为一,在这我就可以说明,我很喜欢新一代马3,试驾版本为顶配2.0AT质尊版,但又不想让这篇文章成为卖家秀,声明一下,我要买马3,我的年龄必须做个减法;二,重点在这里,虽然马3对我们并不陌生,在国内也有差不多13年的征战历史,但自从经典的马6改款,我觉得大家对马自达仍然需要“读”懂。下手这事,因人因懂而异,那就《异读》吧。
☆马自达拥有独特的体质,不怎么招黑,但确实,也不怎么招财
讨论个问题,都知道马自达与绝大多数厂商最大的不同,但你觉得是什么?个性?任性?小确幸?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它与消费者之间,特别是中国消费者之间,多了一道“读”,而这很可能是它养在深闺的重要原因。
对比一下当年的普力马,说实话,无论产品还是品牌竞争力,都没有如今这么突出,但彼时不需要“读”啊。“5座+2座,工作+生活”的广告语,简单直接,一下子就拉近了挥舞着钞票打算进入有车阶级人群的距离。至于福美来,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名称,简直诱惑地不要不要的,以至于其它需求都不重要了——当然,那时也没什么选择。
☆马自达确实看着、开着都养眼,但内心深处,谁都有几分养身的念想
到了这几年,诸多车型,包括此时新马3来了,在选择它们之前,人们总要先做一道“阅读理解”题——这比绝大多数车型仅仅做一道“选择题”可难多了。比如一说新一代马3,很多人可能具体信息并不了解,但首先肯会有四个问题:
1.为什么那个叫什么X的发动机缺席了?现在的自吸怎么谈运动?
2.为何只有三厢版?两厢才是王道啊
3.家用可以吗?NVH如今咋样了?空间呢?
4.后悬架是否降低运动和生活质量呢?人家都是多连杆呢
这导致要么打问号,不愿理解的人要么就直接打叉。是的,与同价位对手相比较,有很多车,其车身尺寸比它养身,也有很多车,其动力数据比它养眼。恩,我并不想为马自达拉票,但现在我就可以明确说,踢车帮今年的10大车型里,我认为马自达3可以算进去,而且是完全没问题。
☆都知道人马一体,ZOOM-ZOOM呢?其实就是内燃机“突突突”的声音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想法。马自达怎么面对将来进入电动车这个趋势,因为没有了内燃机,那怎么ZOOM-ZOOM呢?我想他们更愿意混合动力,毕竟有丰田做靠山。而假如必须纯电动了,以马自达的调性,一定会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对市场可能没有大用,但马自达自己一定觉得这很重要。
问题4:后悬架表现如何?
马自达称这套扭力梁为SEB蝶形仿生后悬结构,其核心技术是变截面一体成型加工工艺,即中心截面和外截面直径不同的变截面蝶翼型结构,为一体成型。换种说法呢,就是:
1.大幅度增大后轮衔接处的部件管径,提高后轮束角刚性
2.通过立体结构收紧中央管径,提高横梁韧性。
仿生后悬跑起来什么感觉呢?心中有敬佩,感觉很棒,紧致感相当好。特别是大长弯道中,3挡打到公里/小时,在弯道中悬架毫无压力。虽然没有S挡,但人在弯道中很享受,因为车身姿态相当稳,侧倾很小,你甚至还可以顶着油门走。在纵向和横向移动中,虽然只有几秒状态,却给予人极大的带有安心和兴奋属性的满足。
☆人马一体,马自达这么喊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一直如此
关于后悬架在移动中的表现,我想上面一段就足够了。但若说如果真用多连杆又当如何?我没办法设想,可以说,在成本因素下,马自达做到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更多人更在意在不那么想要运动的情况下,SEB蝶形仿生后悬又当如何呢?我尝试解读下,因为试驾时间有限,驾驶方式也不那么全面,重要的是,任何人提前知道后悬架的形式,总归有先入为主的心理。
悬架的支撑性很好,而且当遇到长波路面以及过桥的接缝处,路面突然下沉,马自达3整个车身也会被悬架果断往下拉,贴住路面,这点特别宝马感,因为大多数车型此时都有“飘”的趋势。在这里,一处细节,就能体现这套悬架的不同,形式异样,但效果极佳。
☆对于马3悬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