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服役了新一代轻型坦克M41,该坦克说不上十分优秀,但作为轻型坦克在当时是合格的。在40年代末,美国开启了新一代的自行火炮研制计划,以取代二战中遗留的M37等装备,用来给部队提供近距离直接或间接的炮火支援。这两个项目时间节点差不多,因此也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于是一种以M41底盘为基础的自行火炮诞生了,这就是M52。
其实相关研制工作在年就开始了,那时候M41的研制工作也在进行中,不过要将M41的底盘安装榴弹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它只是轻型坦克,尺寸方面有所限制。
不过这不要紧,设计师想了一个很大胆的办法,那就是把坦克倒过来使用,将原本车头驾驶员的位置和炮塔安装的位置空出来,用来安装自行火炮所需的巨大炮塔,这样势必对底盘整体结构做出较大的调整。
首先驾驶系统做了相应的调整,驾驶员改为朝向车尾操作,主动轮没有改变,原本为后置主动轮,这下变成了前置;不过负重轮有了一些变化,原本底盘的导引轮现在在后方,并且改为接地式的,充当了第六对负重轮,可以提升底盘对火炮后坐的承受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五对负重轮上安装了额外的减震器。
与车体不到6米的长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52拥有一座尺寸巨大的焊接全封闭炮塔,这种炮塔也是当时美式自行火炮的特色,巨大的尺寸能够带来宽阔的操作空间,人机工效方面还不错。
这座炮塔有车体长度的3/5左右,它甚至将驾驶员也囊括在内,位于炮塔的前左侧位置;巨大的炮塔采用焊接结构,只能防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这种造型和当时其他美式自行火炮很常见。
炮塔内安装一门毫米榴弹炮,火炮身管为22.5倍径,相比较巨大的炮塔而言,这门火炮的尺寸显得很小巧,与炮塔本身很不协调。火炮具有-10°~60°的俯仰角,方向射界很广,炮塔沿中轴线可左右调整60°。炮塔顶部还可以安装一挺12.7毫米重机枪用于自卫。
巨大的炮塔带来了巨大的内部空间,在炮塔前部和后部设置了弹药储藏架,总共可以携带枚弹药,其中21发可以随时使用;M52也可以一边射击一边补充弹药,不过这种情况下需要驾驶员和车长下车辅助传递弹药。
M52采用5人车组,所有成员都在巨大炮塔内,驾驶员拥有一套独立的观察设备,方便他驾驶,火炮的观瞄系统在炮身的右侧,这里也是炮手的战斗阵位,在他后面是车长;另外两名装填手位于炮塔后方。
M52自行榴弹炮战斗全重24.5吨,车长5.8米,宽3.14米,高3.3米,最大行驶速度56千米每小时,车辆没有两栖能力,不过可以穿越1.8米深的水域。
尽管研制工作相对较早,但在年才生产服役,美国陆军提出了辆的购买数量,其他也有多个国家或地区购买了该车,但没有什么实战记录。
与同时期的自行火炮发展来看,M52算是轻量级的自行榴弹炮,特别是到了60年代普遍往毫米级别火炮发展。第一种升级型号主要是更换了新式的发动机,提升了自行榴弹炮的机动性,它被称为M52A1;到7、80年代时,北约成员国纷纷将M52退役,其中最大的海外购买国土耳其也有这个打算,该国曾购买了超过辆,但美国随即提出了一种升级计划,为其安装新式的火炮和电子设备,制成了M5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