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思进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人口总量增加、城镇化快速推进,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不断上升。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中国粮食进口万吨(其中有约万吨转基因大豆),增长28.5%。11月19日,王宏广在接受《财经》杂志记者采访时再次提醒: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为98%,粮食自给率为86%,这不能掩盖食物隐性自给率为70%的事实。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困难,但也有对策。保障未来国人膳食水平不断提高、吃得更好,需要未雨绸缪。
中国现有8亿多亩水浇地,粮食生产的底盘已牢牢稳住。新一轮粮食生产与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合”为基本路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粮食能源安全”,这是自年中央提出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数量问题基本解决以来,再次将粮食安全提到新高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教授近30年来一直深耕粮食安全研究,他在年首次提出“隐性粮食安全”问题。他和团队在新书《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中总结道: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由口粮安全转变为饲料粮安全,本质是肉类安全、食物安全。“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须进口”,这是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局面。年,王宏广曾在《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一书中预测中国粮食总产量最高潜力每年能达6.4亿吨。中国粮食总产量现已连续6年达到6.6亿吨左右,与预估相差无几。年他在《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粮食格局会由原来的“南粮北调”改为“北粮南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是关键地区,玉米、大豆是关键品种,万低收入人群是关键人群,进而提出了科技创新、保住耕地、倡导适度消费等政策建议。在王宏广看来,世界粮食安全仍然处于总体不安全状态,粮食鸿沟短期内难以填平。发达国家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与技术条件,但缺乏粮食生产积极性,将土地用于抛荒、种草,而非生产粮食,甚至粮食消费依赖他国进口。许多欠发达国家,虽然有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但缺乏土地、技术、资金等农业要素,本国人民吃不饱饭。未来,贫富国家间的粮食鸿沟很可能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用将近70年时间告别了饥饿、告别了“绝对贫困”,基本实现机械化、全面取消农业税,取得的成绩“举世无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粮食安全标准线为人均每年公斤。中国在年越过这条线,实现了“吃饱饭”。当下中国人均每年消费粮食公斤,其中70公斤靠进口。王宏广认为,考虑到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中国未来很难越过发达国家“吃好饭”的公斤标准。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到年将人均每年粮食消费控制在公斤左右。目前的趋势是,40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王宏广团队预测,受益于粮食科技与粮食政策的创新,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潜能有望达到9亿吨,年有望达到8亿吨左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人口总量增加、城镇化快速推进,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不断上升。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中国粮食进口万吨,增长28.5%。11月19日,王宏广在接受《财经》杂志记者采访时再次提醒: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为98%,粮食自给率为86%,这不能掩盖食物隐性自给率为70%的事实。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困难,但也有对策。保障未来国人膳食水平不断提高、吃得更好,需要未雨绸缪。中国粮食产量将打破6.6亿吨徘徊局面
《财经》: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被认为是全球百年未有的大危机,其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在您看来,今年中国的粮食市场有哪些变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