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底盘”技术,中国新材料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8万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
在这样的增长态势下,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活动在最近几年越来越活跃。其中,钢铁材料是新材料里技术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此外,新材料下游应用的龙头企业也在加速入局上游材料领域。
而这其中哪些公司更加突出?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智慧芽提供的近年来专利申请和授权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盘点。
研发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来自智慧芽的数据显示,新材料领域在年的研发指数(年1-11月)在.1和.5之间波动,均值约为.8,即研发活动规模同比增长23.8%,比全行业增速高出8.3个百分点。
衡量研发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明专利,过去12个月(年12月至年11月),中国新材料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件,同比增速达到19.0%,高于全行业增速约6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件,同比增速达16.1%,高于全行业增速约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自年以来逐年增加。
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持续增长背后,是新材料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就曾公开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年以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原材料工业占比达15%,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企业实力也不断壮大,培育形成了以材料为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并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培育了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9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而从技术研发领域来看,过去一年在新材料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主题包括电极材料、合金材料、合成树脂、陶瓷材料、高分子化合物等;电极材料、合金材料、高分子化合物也是过去一年新材料领域成长最快的技术主题,其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前一年分别增长50%、40%、32%。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批新材料已经有力保障了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比如复合材料主结构件应用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铝合金厚板等应用于国产C大飞机;超纯净、超均匀集成电路材料取得突破;0.毫米“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等。
钢铁材料引领技术增长
那么,又是哪些公司重点在新材料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呢?
根据智慧芽的统计数据,从行业格局看,过去12个月,按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新材料领域技术积淀的前五名包括中国石化、万华化学、宝钢、金发科技和中国石油,12个月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件。
从发明专利申请增速看,技术增长最快的企业是包头钢铁和一汽,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均超过%,其次是华为、山东钢铁、山西太钢,同比增速约在60%-70%。
由此可见,钢铁材料是新材料里技术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此外,新材料下游应用的龙头企业也在加速入局上游材料领域。
钢铁材料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增长最快,与整个钢铁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不无关系。
目前,我国的钢铁年产量已经突破10亿吨,占全球产量比重超过一半,然而,产能过剩压力一直存在,钢铁企业要从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中持续生存,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向高端技术和产品的蓝海市场拓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到支持钢铁企业瞄准下游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关键品种,力争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新材料,满足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的用钢需求。
而在工信部年底印发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下称“目录”)中,也涉及38种钢铁材料,主要聚焦在海洋工程用钢,交通装备用钢,能源装备用钢,航空航天用钢,电子信息用钢等方面。
《目录》中还提到了先进化工材料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而这些也正是新材料下游应用的龙头企业在加速布局的领域。
打破国外垄断,龙头公司硬核破局
通过梳理智慧芽提供的年和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总价值,发明专利总被引用次数四大维度前名企业,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新材料行业里有这些公司值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