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拳击手”装甲运兵车:最抓人眼球的优点是不变的车体与模块化设计的结合。车体用高硬度装甲焊接。模块化设计包括驾驶模组和任务模组两大部分。它保持车体不变,后车厢则被分成一组一组的模块。后方空间有14立方米,也便于改造。根据需要,通过调整模块,可把原来的人员输送车变成装甲救护医疗车、后勤补给车或装甲指挥车。战术机动能力很强,公路最大速度达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公里。被誉为"世界第一装甲车"。
美国M装甲运兵车:采用全履带配置并有部分两栖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驶。M家族有极多的变型版可以担任运输到火力支援等等战场角色,超过80,辆的生产量遍布世界。被美国陆军称为“战场出租车”,外销世界上诸多国家,以便宜好用、改装方便著称于世,在近代军事史有重要地位。
美国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以美国五星上将布雷德利名字命名,是一种伴随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可以独立作战,也可协同坦克作战。年装备美国陆军。有多种型号,战斗全重22.67吨,主武器一门25毫米机关炮,炮塔还装有一挺并列机枪。车体采用爆炸反应装甲结构,车前装有下放式附加装甲,侧面有侧裙板,具有较好防护能力。在沙漠风暴行动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为美军立下一次次汗马功劳。
德国Sd.Kfz.半履带车:是以博格瓦德公司3tHLKL6型半履带车底盘为基础研制的,主要用来输送人员,年间在德军服役,包括各种变型车在内,共生产了约1.6万辆。德国生产的Sdkfz/型半履带式装甲车共有20多种变型车,包括火箭发射车、反坦克战车、喷火装甲车、工程车等。它们几乎参加了二战中德军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二战后,以色列军队的半履带式装甲车一直用到第四次中东战争。
前苏联BMP-1步兵战车:是60年代中期前苏联在世界上首次研制的完全新型车辆。年装备苏军。BMP-1能从行进间浮渡江河,能迅速通过放射性沾染地区,扩大核突击效果,满足了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的要求。该车定型大量生产,主要装备陆军坦克师和摩步师的摩步团。全重13.3吨,装有7.62毫米坦克用双联机枪和反坦克导弹系统。1门73mm的2A28低压滑膛炮可以攻击米以内的敌坦克,以及开阔地和简易掩体内的有生力量和兵器。
美国M3半履带车:二战是使用半履带车辆的高峰。年,美军研制了M3半履带车,M3设计以雪铁龙半履带车为基础。在盟军中M3享有“战场大巴”的美誉。大约共生产了43辆,并在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和苏联红军中,于各个前线服役。中国驻印军也装备过。
中国VN-1型装甲运兵车: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的最新型CV-90“犰狳”装甲运兵车将公开亮相。英宇航销售部门负责人哈坎·卡尔松指出,新型的CV-90实现了高机动性、大载荷和高防护性的平衡,而且后勤维护极为方便。
俄罗斯BTR-90装甲运兵车,由俄军事工业公司旗下的阿尔扎马斯机器制造厂研制,原计划于年开始量产。最突出优点是其极佳的防护性能。其正面装甲可承受30毫米自动炮射出的穿甲弹,侧面和后部装甲能有效为车内乘员以及系统部件提供防护,可抵挡住大口径射击武器的攻击。BTR-90还装备有自动灭火装置、机载信息控制系统以及地形定位系统“天然碱-1”。
韩国K-装甲运兵车:是韩国在引进美、英、德等国技术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大宇重工制造。车体结构类似于美国FMC公司的AIFV装甲步兵战车,但较AIFV有许多改进,特别是在机动性方面。年开始列装。K-步兵战车是韩国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主力战车且有多种变型车。战斗全重:13.2吨,公路最高速度:63公里/小时12.7毫米高射机枪×1,7.62毫米并列机枪×1。
中国ZBL-09步兵战车: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首次亮相,主要武器为一挺30毫米机关炮、改进型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和车载7.62mm并列机枪。其大炮版本则可以拥有一枚毫米或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公路最大行程为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