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智能,蔚来全栈自研的还有底盘

自主权,还代表着打破垄断,「以前减震器和空气悬挂的软件比较垄断,(国内)从来没有自研过」。

打破垄断之后,时间就能掌握在自己手上。

举个例子,时期关于底盘复杂功能的开发,往往需要提前半年协调资源,加上1-2个月的验证,即使不算上其他不确定因素,都要8-9个月。

切换到自主研发之后,像是空悬细节修正,按照蔚来公布的数据,可以将全周期时间控制在1个月左右。

时间效率其实也包含了「步骤」的效率。肖柏宏表示,以往底盘的控制集成更像是黑匣子,不仅有一级合作伙伴,甚至T1自己还有二三级不同的合作伙伴,严重影响效率。

然后是功能效率。

这里要提到NIODayET7发布时李斌喊出的一个口号:「DesignforAD为自动驾驶设计」。肖柏宏表示,DesignforAD,同时还是智能底盘自主研发的更关键目标。

ET7的传感器、智驾芯片、软件是DesignforAD,底盘怎么DesignforAD?

蔚来方面表示,以底盘域控制器为代表的智能域融合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四驱分配、线控制动、可变悬架等功能。同时,跨域执行器之间相互备份,系统性降低关键功能的失效概率,也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肖柏宏举了个例子:

时代的NP/NOP,系统的「诊断保护」阈值比较低。比如刹车/转向报了错,辅助驾驶会马上退出。随着汽车进入更高等级自动驾驶,其实不应该一个报错就马上退出所有自动驾驶功能。

到了NT2之后,包括再到下一代车型,蔚来会通过控制器之间的相互校检判断,一步步延长报错导致的高阶辅助驾驶推出时间,「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报一个问题就(全部)不能用了」。

最后是数据效率,其实依然与DesignforAD有关。

高等级自动驾驶需要的是安全+舒适,而这对底盘的数据获取、规划和执行都提出了要求——依赖供应商的底盘域,很难与高阶智能驾驶架构融合。

到了NAD级别的智能驾驶,简单的「执行」已经不是重点,形式本身已经涉及了大量数据信息,包括路面、环境、驾驶员状态等等,需要车辆提前预判、及时执行。

「智能底盘是DesignforAD的重中之重」,肖柏宏这样总结。

二、智能底盘为ET7带来了什么?

聊到这里,我们认为ET7,或者NT2.0底盘「薛」的可能性并不高。自研让蔚来获得了软硬一体的自主权,这非常关键。

但同样重要的问题是:智能底盘为ET7带来了什么?买一辆NT2.0的车和一辆1.0的车,底盘感受差距在哪?

根据蔚来公布的信息,可以总结为:自定义、高极限、

自定义,指的是ET7拥有全新的四种驾驶模式:舒适、节能、运动和运动+,而且除了加速以外,能量回收、悬架高度、悬架刚度、转向力度,甚至空调,均可以自定义。

高极限,则是列数据的时间。

蔚来在workshop上拿出了这样一张表格:ET7与某中大型豪华轿车对比。在舒适模式下,配备智能底盘的ET7,前后轮行驶向/垂向方向余震控制,均比对标车型快40%-60%。

除了乘坐极限,蔚来方面还列了一些驾驶极限数据。

依然是「某中大型豪华轿车」,ET7在km时速下,方向盘角速度输入SWA与横向加速度LACC、横摆角速度yawrate的对比,均优于对标车型——这意味着ET7在这次对比中的转向更精准。

除了列数据,用户的声音其实更能评定一辆车的优劣。

随着ET7不断交付,我们肯定会听到更多真实的评价,看看它的智能底盘能否符合蔚来自己「定义底层,体验打通,提高上限」的判断。

你的ET7开起来怎么样?坐着舒服吗?你觉得蔚来的智能底盘怎么样?

欢迎评论区讨论,我们下次见。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