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为欧洲传统的陆军大国,个别军官早在一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行火炮的发展趋势,一名叫勒瓦瓦修尔的军官在年就提出了一种采用履带式拖拉机底盘的小口径自行火炮概念。在一战时期,法国成功的发展出多款履带式自行火炮,而圣沙蒙毫米自行火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到二战中还有它的身影。
圣沙蒙自行火炮战场催生自行火炮
与坦克一样,自行火炮之所以加快进程出现,其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战的实战需求。一战进入堑壕战之后,炮战就成为双方日常消耗对手实力的重要手段。按照法军的构想,在正面战场上,对面的德军每一门火炮,法军都要对应布置一门火炮予以反制,这就是反炮兵作战。
法军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想法虽好但难以实现,数量有限的火炮要有限供应给重要位置的大军,达到相应的部署密集度,而那些次要地区的战线分配到的火炮不仅数量少,而且口径小。更麻烦的是许多次要战场并不适合大口径榴弹炮的行军。
圣沙蒙自行火炮与此同时早期的履带式车辆在泥泞的战场上表现出优秀的通过能力,这些装备既然能载人,就能搭载武器装备。
虽然法军的M式75毫米炮很优秀,但是在反炮兵作战时因为弹道较为平直,无法担任这一重任,而且威力过小。于是施耐德公司开始研制一种履带式底盘的大口径自行榴弹炮,可以在战线上灵活机动作战,这就是圣沙蒙式毫米自行榴弹炮。
圣沙蒙自行火炮一战最好的自行火炮
圣沙蒙式毫米自行榴弹炮,底盘采用一台放大版的霍尔特15吨拖拉机底盘,由一台位于后部的汽油机提供动力,在一战时期谈不上什么高速前进,只能满足基本的机动需求。
驾驶员位于底盘的最前端,而底盘的后部延伸出去,安装了一个液压控制的驻脚,上方是一个小型的控制台,操控人员背后是一台小型起吊机,主要用来吊运炮弹和发射药。
自行火炮线图早期采用一门毫米口径火炮进行测试,发现底盘完全有能力承载更强的火候,遂采用一门海军“大力菲普”毫米口径榴弹炮,实际上真实口径应该是毫米,另4毫米是包括了膛线沟槽的尺寸,不知道法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命名。后期有部分将火炮改为身管更短的毫米榴弹炮,提升打击能力。
早期直接将火炮布置在底盘稍微靠前的位置,炮管放平了和成员差不多一样高,虽然方便了装填,但是仰角达不到最高,无法发挥出最大射程,后期通过抬高位置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重心上升,对于一款龟速前进的自行火炮而言也无所谓了。
施耐德弹药运输车自行火炮本身基本不携带炮弹,而是用同样的底盘改装出弹药车,弹药直接码放在底盘上,大约可以运送60发炮弹以及相应的发射药。作战时往往一辆弹药车配合一辆自行火炮,为其补充弹药,足够打上几个来回。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弹药车服役历程
虽然这种自行火炮比较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后世自行火炮所需的所有元素,相比于一战时期其他型号的自行火炮,它的综合实力还算是顶尖的。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弹药车一战期间因为数量不足,这些圣沙蒙毫米自行火炮没有发挥出决定性作用,但仍表现出高效的作战能力,一战后仍在法军中服役。
这些圣沙蒙自行火炮被法军一直保留到二战,在法兰西战役中被德军缴获,对于这种无法适应新战争的装备,德军将它们安置在了诺曼底防线上当成固定防御火炮,在著名的诺曼底战役中还给盟军造成了一些杀伤。
施耐德弹药运输车虽然圣沙蒙毫米自行火炮太过简陋,甚至战斗室连一块抵挡轻武器的钢板都没有,但是它确实是一战时期最好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对20年代的同类武器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