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在线上举行。上届生态论坛还是在年9月的北京。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披露:这一年多时间里,BU合作伙伴增至多家,发展速度超过预期。
在智能汽车领域,华为先后推出智能汽车数字平台iDVP、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以及HarmonyOS智能座舱三大数字底座与开发工具。
目前iDVP生态拥有合作伙伴超70家,MDC生态伙伴超70家,智能座舱生态伙伴超家。
从智能手机开始,生态始终是智能设备竞争的关键。年任正非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也提到,在手机端,操作系统的技术不难,难的是生态。
智能汽车同样如此。
从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至今,华为在两年半左右时间里,已推动智能汽车生态初具规模:
·通过全家桶式方案(HuaweiInside模式,简称「HI」),华为已与车企发布2款HI版车型;
·华为MDC联合生态伙伴拿下6款乘用车定点合同,获超过11个商用车/专用车领域的商业项目合同;
·在智能座舱上,华为联合合作伙伴上线30多款智能座舱应用,明年将上线多款应用。
以数字汽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基座,发力7大业务板块(数字汽车平台、驾驶、座舱、电动、车控、网联、车云),华为可能正在构建国内汽车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智能化技术生态。
1、华为MDC的突围:斩获6款乘用车定点,明年发布MDC
年10月,在当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涵盖芯片、平台、操作系统以及开发框架的使能自动驾驶的MDC(MobileDataCenter)。
MDC寓意随着智能驾驶时代到来,车载计算机将成为移动的数据中心。
随后,华为在这两年陆续发布了:
·年,推出了MDCF,开启了MDC生态建设;
·年,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MDC与;
·年,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MDC;
可以看到,华为MDC覆盖了高、中、低全系列,全家福基本完成。MDC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MDC领域总经理李振亚披露:年,华为还将发布MDC。
MDC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智能驾驶量产所需的车规级大算力平台稀缺的局面。
过去Mobileye所提供的智能驾驶芯片,以小算力的ADAS计算平台为主,并且采用算法绑定黑盒交付的方式。主机厂难以自主掌控供应链并且进行灵活的算法升级。
华为MDC提供2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一类是华为自主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ADS;一类是华为与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智能驾驶方案,如乘用车领域的Momenta、禾多科技、MINIEYE,商用车领域的易控智驾、矩阵数据科技等。
以MDC为核心,华为也在推进智能驾驶的系统接口与设计标准化:如传感器的接口标准、线控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数据接口标准以及功能软件平台设计规范等。
李振亚在21日的生态大会上宣布:MDC今年获得了6个乘用车定点。
6个乘用车定点中,一部分合作已经被车企官宣:
·广汽AionLXPlus,计算单元采用+TOPS算力的MDC,搭载3颗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可实现高速与城区的高阶智能驾驶;
·长城旗下沙龙汽车的首款车机甲龙,更是搭载了2个MDC,算力合计+TOPS,配备4颗华为96线激光雷达。
搭载华为MDC的广汽AionLXPlus及长城汽车沙龙机甲龙
不难看出,这些项目上除了华为MDC,同样也有MDC在软件算法、传感器等领域合作伙伴的身影。
MDC通过标准化平台,同时在软硬件上开发协同的方式,为车企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竞争水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的方案。
我们也和一些自动驾驶公司交流,为什么在计算平台上选择MDC进行开发,得到的反馈主要是:
·技术支持能力强,MDC在华为有数百人的开发团队,解决能力很强,响应迅速;这点要优于国外的芯片企业以及一部分的国内Tier1;
·华为在车规和工具链开发上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保证MDC满足前装量产标准,以及开发起来容易上手。
除了乘用车项目之外,MDC还联合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把智能驾驶能力提供给如矿山(联合易控智驾)、港口(联合主线科技)、配送(联合矩阵数据科技)等领域。
李振亚公布的数据是:这年MDC获得11个商用车与专用车上的商业合作合同。
继续向前,华为认为乘用车领域有很广阔的天地,「预计到年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将超过多万辆。」
商用车与专用车领域,华为今年内部成立了煤矿军团与港口军团。
中国有多座露天煤矿、50多个沿海港口,李振亚透露:公司已在天津港、准东煤矿等地方取得突破,将联合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展。
2、HarmonyOS生态:华为对智能座舱的想象
如同MDC一样,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系统平台化的思路贯穿了车BU的各个业务。
传统车企的大部分座舱系统存在硬件固化、应用少、升级慢的尴尬,因此,基于HarmonyOS车机操作系统,华为希望联合硬件与软件的合作伙伴,定义硬件接口,实现硬件即插即用、可替换升级、不同硬件间互联互通,并通过API接口开放给应用,从而帮助车企开发出场景化、跨设备协同的座舱系统。
具体在硬件领域,华为联合了包括语音音效、屏幕、视觉、车身外设等领域的合作伙伴,这部分公司称为南向合作伙伴,目前总数有50多家;软件应用则被称为北向合作伙伴,目前共有超过家。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领域总经理王庆文总结,华为在座舱上要重点建立4项能力:
·利用华为的通信与计算模组,提高车机的能力;
·开发了一个真正面向汽车的通用操作系统;
·把显示技术发挥到极致;
·把音响系统做到最好,并且成本要降下来。
在这种基础能力之上,华为将HarmonyOS智能座舱变成HarmonySpace(鸿蒙空间)。
鸿蒙空间主要强调几个特性:舒适安全;个性化;全场景;万物互联;以及具备情感交互。
联合南向的软件应用合作伙伴,鸿蒙座舱主要会对3类应用进行优化:
·第一类,%用户大部分时间都会使用的应用,进行深度集成;
·第二类,HarmonyOS的基础能力,如语音、账号互动、多屏流转的能力,将针对车用场景进行开发;
·第三类,长尾应用会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来调用车上的屏幕、音响,使在车上使用的体验更好。
基于鸿蒙座舱平台,华为还在联合硬件合作伙伴做更多的尝试,比如将普通座椅变成健康检测座椅,比如影院级车载投影天幕、车内全息语音机器人等等,从而为未来的座舱应用开发提供更大的舞台。
3、软硬件分层解耦,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可能是未来汽车上最大的两类智能系统生态,而在这个生态底层,华为正在构建软件定义汽车的平台。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车控领域总经理蔡建永介绍了相关的进展:蔡建永在生态大会上表示:汽车会类似ICT时代的智能设备一样,硬件上将具备更强的性能,并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化,如同手机厂商将竞争重点放在软件上一样,硬件的标准化、接口统一,将极大提升智能设备的开发效率。
目前智能汽车在开发中存在大量定制化和私有化接口,软件定制化将带来大量的接口适配、驱动适配、反复标定、通信矩阵的反复调整等重复性劳动,软件开发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传统功能车时代,这种模式还可维系。但智能车时代,软件呈现指数级增长,软件开发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因此华为认为,智能汽车要构建一个「四可」关键特征的可持续进化新架构:
·软件可升级,可跨车型、跨平台、跨车企复用,支持快速开发、持续发布;
·硬件可伸缩,硬件可扩展、可更换,传感器等外设可即插即用;
·安全可保证,构建整车级数字安全与纵深防御系统,支持FailOperational;
·最后是商业可持续,让车成为可持续保值增值平台,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最优。
为了推进这个可持续进化的智能汽车架构,华为在过去一年中又积极参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SDV工作组等产业联盟,协同整车厂零部件企业推动智能汽车软硬件接口标准化。
SDV工作组目前已发布了软件定义汽车原子服务API和设备抽象API,包括车身控制、热管理API正式稿1.0,运动控制、能量管理、底盘域、动力域征求意见稿。
年,SDV工作组计划发布智能服务1.0版本,包括图像识别服务、感知服务、定位服务、配套发布各类传感器设备抽象API等,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并针对高阶车身域功能,配套发布2.0版本,如电动门、零重力座椅、随动大灯等。年Q4,SDV工作组将更新已有发布的各域能力,比如悬架控制、无线充电、车车充电、进气格栅控制等。
可以看到车辆大部分由电子元件驱动的功能,最终都可通过软件来定义、调动,构建场景为用户服务。
打造强大的智能汽车硬件,构建建标准化的软件API接口,联合生态伙伴打造高质量的智能汽车应用,可以说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核心。
华为为此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华为今年在车BU的投入超过10亿美元,研发人员超过人。仅仅针对多种传感器方案的适配,华为MDC今年就投多万元建立图像实验室。
本月,华为在苏州研究所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创新中心也建成投用。创新中心总面积约0平方米,包括9大展区,并同时设置MDC、融合传感、语音、视觉、声学、座舱生态创新、车载网络、车控创新9个实验室。
除此之外,在离创新中心不远的阳澄半岛,华为建设了占地面积亩的业界顶级智能网联测试场,测试场预计明年将投入使用。
华为阳澄半岛测试场
汽车的智能化变革,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科技产业最重要的创新机遇。而在中国具有最强硬科技的华为,正为各路玩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