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底盘稳经济韧性足

今年以来,在重重考验与挑战之下,安徽经济保持了定力,彰显了韧性。

一季度,安徽经济平稳开局、稳中有进,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基本盘的“稳”,背后是产业“底盘”的稳固支撑。

第一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4%……一季度,安徽省大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打好产业“组合拳”,夯实经济基本盘,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呈现“农业增长快、工业支撑强、重点服务业增势好”的良好格局,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农业基础稳、“饭碗”端得牢,以“两强一增”为引领向“农业强省”迈进

从江南丘陵到皖北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长江沿岸,放眼江淮大地,安徽省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增速较快、成绩喜人。

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国第1位。从猪牛羊禽肉和蔬菜产量看,农业“大盘子”和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都是稳稳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安徽省落实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去年全省粮食总产.52亿斤,总量居全国第4位,创历史新高。在种养结构上,率先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养殖新模式。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对于安徽来说,安徽省一直是“农业大省”,但还难以称为“农业强省”。农业由“大”变“强”,改变“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状,关键是要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

春夏之交,在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芮村的田间,碧绿的蒜苗长势喜人。当地探索稻蒜轮作高产高效生态种植新模式。通过实行该模式,每亩田地年产值可达1.2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种植模式的创新,背后是科技的引领。唯有统筹好“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改革+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机广泛应用和种养结构优化,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才能更强、农村才能更旺、农民才能更富。

眼下,“农业大省”安徽正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责大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农业强省”阔步迈进。

工业支撑稳、产业动力强,“提质扩量增效”将自身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强省之基。从一季度安徽制造业情况来看,工业生产总体平稳,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工业支撑作用强是显著特征。

在多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措施作用下,安徽省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7.4%,快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

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等优势行业稳中有进,增加值分别增长16.5%、15.1%、13.2%。

从产业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9.9%、21.2%、20.2%。

这其中,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