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II型坦克同样是德国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同Ⅰ型坦克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在Ⅰ型坦克诞生的同一年,德国军方提出发展10吨装甲车辆的建造计划,并于第二年向武器厂商提出了相关设计要求。当年年底,亨舍尔公司、MAN以及克虏伯公司分别向德国军械局展示了各自的设计样车,最终德军选择了MAN公司的设计方案,不过却要求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制造的炮塔。年10月,第一辆PanzerII号坦克下线,但是直到两年后它才开始定型量产。在这期间,MAN公司先后生产了多个测试型号,对传动轴、发动机布局以及装甲厚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试,最后在军方的连番催促下才初步定型量产。
PanzerII号的a1、a2和a3型坦克是最早的试验生产型号,MAN公司每种型号分别生产了25辆,并迅速交付部队使用,不过它们的表现却相当糟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三种型号的坦克问题频发,弄得军方颇为头疼,最后使用它们的德军部队不得不提前进行换装。总的来说,三种子型在车体结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MAN公司只在个别细节上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比如,a2型在发动机和乘员舱之间加装了防火隔板,a3型换装了功率更大的无线电。虽然三种子型的结构大同小异,但它们都存在着刹车困难的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减速齿轮)。
PanzerII号坦克迟迟不能定型量产,这让德军非常着急,为此MAN公司不得不赶工生产了25辆b型车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不过b型坦克的可靠性并没有比A型强过太多,所以它很快就步了a型的后尘。c型是II号坦克的最后一种预生产型,此时坦克的结构已基本确定,而后续的正式生产型基本上都以c型为基础。
军方焦急地等待了两年后,II号坦克正式生产型终于拿到了一款还算不错的坦克。A型、B型和C型是最早的量产型,德军总共生产了辆。这3种车型在设计上基本相同,主武器都是一门20mmKw.K.30L/55机关炮,它们的发动机也全部采用的迈巴赫HL62TR型6缸水冷发动机,而且装甲厚度也完全一致,因此在火力、动力乃至防御能力上,这三种型号并无任何差别。
除了主武器外,II号坦克还配有一挺7.92mmMG34机枪,这增强了坦克的自卫能力。II号坦克的20mm机关炮可以发射三种不同的炮弹,分别为PzGr.39穿甲弹、PzGr.40复合穿甲弹以及Sprgr.39高爆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PzGr.39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很弱,米距离仅能击穿14毫米的装甲,显然这根本无法满足未来战争的需求。
II号坦克D/E型属于侦察型坦克,它们与前述车型的差别很大,几乎是一款重新设计的坦克。D/E型坦克改用了迈巴赫HL62TRM型发动机,其速度提升到了55千米/时,并且首次尝试了扭杆悬挂装置和双缘负重轮。此外,改用新型迈巴赫VG型变速箱后,坦克拥有了七个前进档和一个后退档,这比A、B、C型多出了一个前进档。D/E型坦克的炮塔依旧沿用了C型的样式,但车体上部安装有两个观察镜,分别供驾驶员和观察员使用。为了更好地执行侦察任务,设计人员取消了原有的托带轮,改用了直径更大的双缘负重轮,并采用了单销履带,这一差别可以从图示对比中轻易地发现。尽管设计人员费尽心力改装,但这两型坦克的整体性能依旧不佳,在法国战役前它们全部被改装成了喷火坦克。
法国战役结束后,苏德战争爆发在即,而德军新式坦克(Ⅲ号和Ⅳ号)又生产缓慢,于是德军不得不重开II号坦克生产线。鉴于II号坦克的性能已经落伍,德国军械局遂要求生产商修改C型坦克的车体。PanzerIIAusf.F型坦克的正面上部装甲增加至30mm,侧面装甲也增加到了15mm,并且还有21度的倾角。除此之外,坦克的观察窗、舱盖口以及诱导轮等部件都进行了重新设计,而且还加装了车长指挥塔。后期的Ausf.F型坦克还在底盘上进一步增加了涡卷式避震器,坦克的火炮也改用了威力更加强大的KWK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从年3月,第一批Ausf.F下线到年7月停产,德军总共生产了辆F型底盘。F型坦克终归是一款应急坦克,虽然经过了比较全面的改装,但它的性能早已落后于同时代的坦克。
“山猫”侦查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Ⅲ号、Ⅳ号等新型坦克的优先级越来越靠前,再加上Ⅱ号坦克的潜力已经开发殆尽,德国人便渐渐放弃了对这一型号坦克的升级,于是原本的G型、H型以及J型等研制计划纷纷难产,或只有少量生产。不过“山猫”侦查坦克项目成了唯一的幸运儿,而且它一直服役到了战争末期。“山猫”侦查坦克原本是以Ⅱ号G型坦克为基础进行改装设计,但随着G型项目的终止,该计划遂计划改用H型底盘,然而当M型出来后,德国人又改了主意,所以最终“山猫”使用的是M型底盘。最初,德国兵器局向MAN公司订购了辆“山猫”,随后这一数量追加至辆,并要求从第辆起安装50毫米火炮,但由于计划再次变动,最终只有辆安装20毫米火炮“山猫”交付给德军。
在生产过程中,德国人对“山猫”进行了多次修改,比如增设引擎冷却水加热装置,废除弹幕发射器,改回传统离合器排挡等。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它们服役的部队也曾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改,以适应战场需求,比如第九装甲师就给“山猫”增加了水桶架。与其他德国坦克不同,“山猫”侦查坦克的炮手换到了炮塔的右侧,机炮和机枪的扳机同在炮手一侧。它的主武器最初是一门KwK38型55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在后期升级至KwK39型60倍口径的20毫米火炮。经过一系列改装后,“山猫”侦查坦克具备了高速、灵活、越野和通信性能强的特点,但它的火力和防护力并不强。
“豹”式侦查坦克
伴随着J型项目的展开,德军提出了一个中型或重型侦查坦克计划,以替换装甲师内的轻型侦查坦克。奔驰公司和MIAG公司合作提供了轻重两种版本(两款坦克的重量分别为18吨和26吨),由于受东线战场的影响,军方更加倾向于重型设计方案,随后18吨轻型版逐渐被淘汰。这款坦克设计出来后,命名为“Leopard(豹)”。
“豹”式侦查坦克的底盘要比“山猫”更大、更宽,而且它的装甲厚度和火力系统都远胜“山猫”。“豹”式预计安装一门50毫米KwK39/1L/60型火炮和一挺MG34/42机枪,甚至还曾计划使用75毫米KwK41型火炮。它的动力装置由迈巴赫HLI57P型发动机提供,坦克的预计时速可达50-60千米,而且为了增加越野性能,它还改用了毫米宽的履带。德国人原本计划生产辆“豹”型侦查坦克,但由于它与“豹”式中型坦克计划发生重叠,这个项目被迫于年1月取消,到最后甚至连一辆原型车都没有。
德国人在Ⅰ号坦克身上只进行了初步的改装测试,所以Ⅰ号坦克的变形车辆并不是很多,但是从Ⅱ号坦克开始,各种类型的变形车辆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比如坦克回收车、架桥车、工程车、弹药运输车等。虽然“家族”很庞大,但在在他们之中拥有独立名字却很少,除了介绍过的喷火坦克外,也只有那么几款有着自己的名字。
Ⅱ号“野牛”自行步兵炮
随着战争形式的演变,步兵越来越需要一款便于移动的重型炮,来支援步兵的进攻。基于这一需求,德军曾在Ⅰ号B型坦克上进行过改装,将sIG毫米步兵炮移植到了它的底盘上,但由于设计的比较仓促,再加上Ⅰ号坦克的整体性能不佳,所以这种改装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西线战役开始前,德国炮兵总监部开始尝试使用Ⅱ号坦克来搭载sIG33。最初,埃克特厂直接将火炮搬上了坦克,但实验结果很不成功,每次开炮坦克都会向后退很远,直到将炮向前移动后才解决这一问题。车体后退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Ⅱ号底盘装上火炮后,剩余的空间非常小,这迫使厂商不得不加大了车体的体积。随着车重的增加,Ⅱ号自行炮改用了L8V水冷汽油发动机,这让它拥有了45千米的时速和千米的活动距离。
埃克特厂将第一批生产的12辆自行炮交付给德军,德军将它们组成了两个独立自行重步兵炮连,并把它们送到了北非战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野牛”刚到北非,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由于北非气候炎热,引擎“烧”了一个又一个,这逼得非洲军团不得不向柏林呼救。虽然“野牛”惹出了一堆麻烦,但是从非洲军团上报的自行重步兵炮战训来看,这款武器还是参加了一部分的战斗。年10月23日,非洲军团兵力报表上依然有8辆“野牛”,但是从12月起,它们就已经从兵力报表上消失。此时,非洲军团已经开始了败退,机动性能不佳的“野牛”恐怕早被德军扔在了路上。
“貂鼠”坦克歼击车
在东线战场,德国和苏联坦克的装甲变得越来越厚,这就需要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才能应付敌方坦克的突击,火炮口径的增大往往意味着坦克重量的增加,这势必会导致火炮的机动性下降。而且随着苏军反攻强度的增加,德军越来越需要一款可快部署的反坦克炮,来对付苏军装甲集团的机动突击,于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自行反坦克炮应运而生。”貂鼠“坦克歼击车是德军”临时拼凑“的一款反坦克武器,它也开创了一种“小车抗大炮”的设计模式。“貂鼠”分为另种亚型,一种由缴获的苏联36型反坦克炮和38(t)坦克底盘改装而成,另一种则由Ⅱ号坦克底盘改装而成,并配备了德国人自己的PaK40型反坦克炮(75毫米)。PaK40型反坦克炮是德军对付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利器,所以“貂鼠”的服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德国人的反坦克能力。
“黄蜂”自行榴弹炮
“黄蜂”系列自行榴弹炮是德军第一款量产的自行榴弹炮,而且由Ⅱ号坦克改装而来的“黄蜂”,相比于Ⅲ号乃至Ⅳ号的改造型要更具优势,从年到年,几乎所有的装甲部队都装备了“黄蜂”。从Ⅱ号坦克退居二线开始,阿尔卡特设计院就开始了”黄蜂“的改装工作,并于年开始服役。“黄蜂”自行榴弹炮是以Ⅱ号F型为基础进行的改装,后期则改用加长车体。尽管所用车体存在着差别,但两种型号的性能基本相同,它们的悬挂系统均由5个负重轮和3个拖带轮组成,而且都安装了毫米加宽履带。在动力装置上,它们都选用了马力的迈巴赫HL62TR型6缸发动机和ZAFSSG46Aphon型变速箱,最高时速可达40千米,但最大行进距离却稍显逊色,只有多公里。”黄蜂“身上背的毫米轻型野战榴弹炮是德军的标准武器,可以射出高爆火药穿甲炮弹,其射程可达1万米。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黄蜂”首次参战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后它便一直活跃在东线各个战场,直至战争结束。德国人总共生产了辆”黄蜂“,直到年3月的时候仍有三百多辆黄蜂健在,这也说明它的确是一款性能非常成功的武器。此外,德国人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可携带90发炮弹的弹药补给车,以配合“黄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