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化,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公司不断把本土汽车企业的价值链向全球扩展,形成汽车企业全球价值链。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也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长、关联性度高、就业机会面广和居民消费带动大,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布概况
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主要由车辆开发、重要零件制造、整车生产装配、营销和汽车产业服务等基础环节组成,其分布主要包含了价值分布、各个环节全球分布等两方面:一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配。
主要分为车辆开发、重要零件制造、整车产品装配、营销和汽车服务等五大环节,其中,车辆开发、重要零件制造、营销和汽车产业服务等几个环节均拥有较高的增加值,而普通零件制造和产品装配等几个环节增加值相对较少。
二是汽车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位于整个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最前端,而主要跨国汽车公司均掌握着大量研发设计资源和世界领先的核心制造科技,并利用其汽车品牌所创造的高附加值业务同时占据着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最后端。
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位于中端,主要进行一般零配件制造和车辆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对于未来汽车产业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上的争夺,将重点聚焦于车辆开发、重要零配件制造、营销乃至车辆售后服务等增加值较高的重点环节。
二、垂直专业化指数
在垂直专业化指数方面,中国汽车产业VS1指数从先经历了一波增长后稍显回落,之后继续增长。造成这种原因可能是金融危机前中国刚刚入世不久,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向价值链上游迈进,但由于金融危机对整个汽车产业造成了冲击,致使VS1回落。
但总的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上游工作的程度总体呈上升的态势,并且随着投入品总量的上升,中国汽车产业和发达国家联系越来越密切,总体来看美日VS1指数较中国总体还是领先了一定身位,说明其承担了大部分价值链上游的工作,而德国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VS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一度低于中国。
从VS指数来看,中国因为主要承担价值链下游的生产组装工作,所以VS指数偏高,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因为,中国汽车产业并不仅仅限于汽车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对“微笑曲线”两端的环节如产品开发与服务都投入了相当了人、物力,并形成了自身的国际化形象。当世界汽车产业发展VS指数小幅下滑后,之后回升。
这主要是因为二零零一年中国进入WTO以后,逐渐参与到汽车产业的世界分工中,主动的同发达国家进行协作,促进价值链延伸。另外,美日德等国相对于中国,VS指数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这很可能是由于中国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而且是世界上劳动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担负了大量产品制造方面的全球分工任务,在干中学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科技方面的进步提升,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整体价值链地位提高,参与了许多高附加值的生产工作,从而变相降低了其他国家的价值链地位。
三、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原因分析
1.研发投入过低导致的技术水平难以突破
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一般为发电机、转向装置、车辆底盘系统。众所周知,中国国内在汽车产业发展的这几年取得了很大提升,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也逐步增加,但技术发展不足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零部件市场长期以来也都是发达国家企业如ZF(采埃孚)、日本的爱信和Jatco、以及美国的通用公司等所把控,国内企业更多的只能依靠进口或者技术引进,缺少研发创新能力。
国内车企研发投资最高不超过一百五十亿人民币,投资占营收比例大都是个位数字。另外,对汽车产业配套的设备及其零配件开发的投资较低,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竞争力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相比于对海外知名企业的研发投入,中国车企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2.汽车零部件工业増加值低、发展滞后
科研力量弱、技术缺陷依然抑制了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和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差异。汽车零部件厂商目前仍大多集中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国尽管是世界汽车产业大国,但核心技术缺失,尤其表现在技术创新力量的不足,对产品过度集中于组装和模仿,从而导致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技术短缺。
国外汽车零配件制造商数量虽不及国内本土公司,但却掌握了中国国内的汽车零配件大部分市场占有率,在车辆的电子设备和发动机重要零件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领域,其市场份额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作为全球第一大的汽车制造国,中国拥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相对较少,综合能力也无法和世界上领先的汽车零配件公司抗衡,多滞留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且高耗能、高耗材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加工制造,处于汽车全球价值链低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主要跨国汽车集团则处于产品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上游环节,并利用其所拥有的汽车品牌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同时占据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
从出口技术复杂性来看,目前世界汽车产业中出口技术复杂度最高的国家是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原材料、零配件和整车装配环节。中国在发动机和其他关键零配件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核心产业竞争中一直居于劣势地位,这也就是中国汽车工业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键。
虽然中国的汽车零配件企业总数和出口额都在持续增长,但中国汽车产业零部件依旧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而根据《美国汽车新闻》所收集的年全球汽车零配件企业及相关公司的百强名单表明,目前中国仅有两个企业进入百强。
其中,由于吸收了伟世通的汽车后装业务,延锋汽车饰件系统公司在年排名全球第十八位,是目前中国国内企业百强榜的最好成绩,另一则为中信戴卡,位列七十七。中国零配件厂商目前仍大部分集中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国尽管是世界汽车产业大国,但却不是强国,缺陷尤其表现在技术创新的不足,对产品过度集中于研发和模仿,从而导致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缺乏。
.品牌影响力不足
中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且品牌数量众多,但是销量位居前位的汽车品牌大部分都是合资品牌。因此品牌价值形象对销售的影响不言而喻,良好的形象能够大大提升商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而中国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偏爱往往要超过自主品牌,这也表明了自主品牌在品牌影响力上的劣势。
自主品牌影响力薄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时期太短,品牌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相比于国外的大牌厂家,由于中国国内品牌兴起相比较晚,这也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响着消费群体喜好。
二,推广不到位。虽然海外厂家在品牌价值的宣传力度上向来都是不忘初心,如奔驰的豪华、宝马的运动、沃尔沃的舒适、日系车的适于居家等,但本土品牌中却几乎鲜见其人会为自己找准品牌定位。广告是企业向市场消费者介绍自身品牌价值定位的最佳渠道。
相比于外国厂家动辄上亿的宣传费,邀请世界大牌为其推广,本土厂家在这方面还需完善。最后是生产角度。由于本身生产设备并不优秀、制造技术又落落后于其他品牌,所以很难让消费者选择这种品牌。放眼到国际市场,这种问题会被逐步扩大。
4.售后服务相对较弱
售后环节的重点服务主要包含维修保养、汽车保险和二手车服务。另外,由于网络经济以及新兴媒介的发达,在售后环节中还涌现出了包含汽车产业服务、汽车广告宣传、汽车企业文化建设等较深层次、多维度的服务。而当前售后服务活动大多都是由4S店开展,与国外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国内4S店的主要服务也大多为新车销售等传统活动。不过就全世界范围内来说,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服务、广告宣传、车辆文化等也作为新兴业务,引起了服务商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