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特别奉献人与精灵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特奉上此专辑。

云南物种丰富,被誉为动植物天堂,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性地区。六千多万年前的板块碰撞,形成了云南折叠的巨型阶梯式立体地貌,地理的多样性与气候的多样性息息相关,在漫长的进化旅程中促成了生物的多样性。而地理、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正是云南民族、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所以,多样性成为云南人文的底色,是了解、认识云南的底层逻辑,也是所谓“七彩云南”的基本内涵。这是过眼用8年时间,行走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全部个县市区和上千个村镇后,用双脚和双眼得来的一点浅见,保护多样性、尊重多元化,后来旅滇、居滇、事滇、治滇者,亦可深思。

过眼过去十年在云南也曾经拍摄过不少野生动物,鸟类和兽类应该共有30种左右,早年“过眼云图”公号还叫“云图”时,连载过近20个动物的小专辑,如果把它们集纳整合在一起,应该也算一顿视觉大餐了。不过再一整理,发现自己多年来拍到过8个人与动物互动的题材,素材有上千张,每个题材我从中挑选了3张,一共24图。过眼何其有幸,记录下了这么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精灵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这些图片技巧上也许很粗糙,但它们的审美和人文价值,或许应该得到认可。   

半缘春城半缘鸥

年,昆明第一次发现大量的红嘴鸥,此后的30多年,这种来自万里之外的候鸟,与这座城市演绎出数不清的故事,它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符号,也深深影响了城市品格的形成。

老海埂大坝,喂鸥的小男孩。

新海埂大坝,喂鸥的残疾老人。

与鸥合影,是游客打卡式的保留节目。

人鸟情未了

玉溪大河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很多年前开始,这里每天都会飞来大群的白鹭。这一切的缘起是——年,市民冯联东救治了一只受伤的白鹭,他给它起名“老鹭”长期投食饲养,结果老鹭引来了大群的同伴,老冯又自费买来小鱼,10多年来坚持投喂,从未间断,人鹭相亲,令人难忘。

鹭飞大河,成为玉溪一道出名的景观。

老冯喂“老鹭”,一声口哨,老朋友应声而来。

老冯和“老鹭”在河边静静对视,这一幕,当年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听说,几年后老鹭因为一次意外,永远离开了老冯,故事变得让人伤感了。

鹤鸣高山

滇东北昭通市的大山包,海拔多米,是来自青藏高原的黑颈鹤越冬的重要栖息地。最早义务投食的是当地两位老人,陈光会嫁到大山包后,从婆婆手中接过了护鹤的活儿,年开始她一直坚持护鹤和投食,是除了她婆婆外唯一能与黑颈鹤接近到十米距离的人。后来,她被聘为大山包保护区的专业护鹤员。

大海子湿地,是鹤群过夜栖息的地方。

陈光会走进鹤群投食

求偶期的鹤舞,极具欣赏性。

野象迷踪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亚洲象,我国仅存多头,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年,因为“一路象北”,一群野象被全媒体传播,成为全球顶流网红。其实从年开始,过眼和小伙伴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野象的记录,雨林中较早一批监控野象的摄像头,还是年初我们建议当地安装的。皆大欢喜的新闻故事背后,人进象退、野象伤人的困局还没有被完全破解。

野象谷的观察员密切注视着刚出现的一头独象

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位于西双版纳野象谷,一位负责照顾野象的“象爸爸”牵着网红象“洋妞”。年,刚出生一个月的“洋妞”受重伤后闯入农户家,后被接到此处救治。

在雨林中与野象遭遇,距离最近时应该不到20米。

从猎杀到守护

特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与大熊猫并称国宝,主要分布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位于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早年本地曾经参与盗猎的一些猎人,如今已经加入了保护区的护猴队。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主食植物嫩芽、幼叶及松萝等。

逆光下,觅食的猴影。

清晨,护猴队长老余哨子一吹,不一会儿林子里就出现了一大群滇金丝猴。

千年猿声啼不住

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的密林深处,是濒危动物西黑冠长臂猿的家园。

那一天,过眼在这里听到了一阵阵声如惊鸿、直入云霄的长臂猿叫声,至今余音袅袅。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乘舟渡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看来那时在长江流域长臂猿还广为分布。今天,长臂猿在中国多数地方都已绝迹,在滇南的丛林中,能够听到这声声猿啼,真是难得的机缘。

长臂猿在林中活动极其迅捷,一双长臂攀援在树上,几个起落就消失不见了,抓拍难度很大。当年过眼跟着监测站的科研人员在密林里行走了一日,总算捕捉到几个长臂猿的身影。

移动中的长臂猿母子,照片没法再放大了,因为有点失焦。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当地保护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长臂猿监测点,一群科研人员工作在这里,长期守护着这些森林的精灵。

犀牛的回归

古时候,犀牛曾经遍布华南各地。90年前,中国大陆有记录的最后一头犀牛在今天云南省普洱市菜阳河一带被猎杀,从此这个物种在中国绝迹。年,云南从南非引进了一批白犀牛用于种群重建,年,7头白犀牛被运往普洱国家公园进行野化放归。

放归前,在昆明野生动物园的犀牛享受着饲养员按摩的待遇。

犀牛抵达普洱的国家公园,起重机吊着铁笼正在移动。

刚刚走出铁笼的一对情侣,放归原野,恋爱中的犀牛,步履欢快。几年之后,过眼再次来到这里看望它们,这群白犀牛已经添丁加口了。

田园之歌

曲靖市会泽县大桥乡,过眼曾经到过三次,属于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个乡镇。这里地处乌蒙山区,也属于金沙江流域,有山、有田、有湖,是大量鸟类的栖息地,也是一些珍稀候鸟的越冬地。

农人劳作之地,也是鸟儿的家园,各种鸟儿随处可见,人鸟各自相安,好一幅世外桃源图。

在这里,斑头雁和赤麻鸭很容易发现,人鸟距离极近,令人赞叹。

田间地头觅食的一群黑颈鹤

作者简介:

过眼,本名孙振涛,资深媒体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和摄影创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著有《看见乡愁——云南影像纪实》,其作品多次在专业摄影媒体发表,曾入选“中国人中国梦”国家摄影展。二十多年来,创作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和云南省全部个县(市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