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国产品牌的误解有多深买丐版的大众也

最近,一同事因为结婚需要买辆SUV,原本打算入手领克01,却在家人的干预下最终选择了CR-V;80后表哥预算10万买辆轿车,我推荐的逸动PLUS、帝豪GL,他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非合资不买的他兜兜转转入手了轩逸。

理由只有一个:国产车,没面子。

为什么在国产车早已突飞猛进,开国产车的人越来越多,市占率早高于合资品牌的年代,还有这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国产车呢?

历史原因形成的三大误区

合资就一定比自主品牌力高?这是如今多数用户购车决策前的第一大误区。

究竟什么是品牌力?百度百科的解答是: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的有机统一。听起来虚无缥缈,归根结底就一点:认知,好比说起可口可乐我们知道它喝起来很爽,提及宝马,那是操控的代名词。

合资整体品牌力强于自主,这一认知放在今天结果毋庸置疑,但如果量化到具体品牌之间,数据会让你大吃一惊。如何数据化?按照目前主流调研机构对品牌力进行的拆解,主要涉及到两点:销量决定市场影响力,溢价水平决定消费者认可度。

先来看销量,以年中国市场数据为例。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大众(万辆,含奥迪、捷达、斯柯达品牌)、本田(.1万辆,含讴歌)、丰田(.4万辆)、吉利(万辆)、日产(万辆),紧接着是长安、长城和别克在80-90万辆数量级。

而且主流自主长安、吉利和长城产销已突破千万,奇瑞也达到了万辆,目前在中国市场合资品牌之中,也只有大众、两田、日产、别克和现代销量超越千万。也就是说单从市场保有量和市占比的角度来分析,吉利、长安、长城的影响力是要领先于法系、美系和韩系品牌的。

当然会有人反驳说,自主品牌销量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大而不强、含金量低,可真是如此吗?这涉及到第二点:品牌溢价力。

根据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营收和销量粗略计算,其品牌成交均价已超过11万元,按照同样的计算方式,长城和长安乘用车型也达到了10.5万左右。作为对比,根据已知北京现代年三季度亿元营收和16万销量,计算其成交均价约为10.4万元,同一时期东风悦达起亚约10.1万元,还有你们一直以为高高在上的日产,近来年因为以价换量,终端成交均价已经跌至12.5万左右。

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终端成交均价逐年递增,不仅在不断缩小和大众、丰田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逼近日产、别克等主流合资。在消费市场,可以很直观的感知到吉利、长安、长城品牌溢价力已然不逊色于现代和起亚。

更令人欣慰的是豪华品牌市场,造车新势力蔚来去年超越宝马,以42.63万的成交均价跻身前四,和奔驰只有2千左右的价差;还有红旗,终端成交均价也高达21万。

不仅于此,近年来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吉利已经深度绑定沃尔沃,树立了国际化的产品力;依托核心三电技术,比亚迪成为新能源市场的标杆;而选购一款高性价比SUV,没有人会忽视长城。所以,基于此,自主虽然整体品牌力不如合资,但个别品牌已经在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溢价上实现了对部分合资的反超。

第二个消费误区就是:合资三大件一定比自主强吗?

那些持此偏见的用户理由也很简单:我们不看虚标的动力参数,只求结果。自主品牌无论是燃油经济性,整体调校出来的驾控品质,还是整车故障率都要远低于同级别国产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油耗为例。在小熊油耗车主实测数据中,排名前十的小型SUV,有四款是自主品牌,如果去除排量稍低的创酷1.0T/1.3T车型,那么国产车还更有优势。

还有紧凑型SUV市场,前五的混动车型暂且不提,毕竟动力结构和价格水平不在一个层级,但排名第八的帝豪GS以更重的车身、更大的尺寸,相同排量、更多样本数,和搭载大众EA的捷达VS5、探歌处于同一水平线,这本身就说明自主品牌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整体调校水平上已经不逊色一线合资多少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型SUV市场,奇瑞家族竟然包揽了前十五款车型的7个席位。

再来看整车故障率。你们一直顾虑的自主品牌三大件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生产制造工艺所带来的品控差距:自主品牌不仅不输合资,甚至还更有优势。在车质网近一年的投诉榜前十中,日、德、美三系产品位列前三,国产车仅有一款车型。如果说卖的多,故障数也就越多,那么哈弗H6、博越、CS75PLUS、帝豪、逸动这些热销车型的表现足以让自主品牌骄傲。

最后来看驾控实力。

比起发动机参数上的反超合资,自主比肩合资三大件更具说服力的是在实测项目中,比如零百加速,既考验整体性能,也检测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性,以紧凑型SUV为例,瑞虎8PLUS搭载的1.6T+7DCT可以在9秒左右完成零百加速,而车重同样在1.5吨,搭载1.5T+CVT组合的CR-V零百加速需要9.5秒。

还有百公里制动距离,检测的是动力、底盘,甚至是车身轻量化水平,领克03实测零百制动距离为38.99米,而思域的成绩是39.1米左右。再有麋鹿测试,检验的是车辆紧急避险的能力,这需要强大且极富韧性和支撑性的底盘调校功底,以及电控系统的成熟度,比如比亚迪汉EV实测的稳定通过速度是80km/h,而宝马3系多数媒体测试数据都在75km/h左右。

有国际舞台上,领克车队拿下WTCR总冠军,这是自主品牌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中取得的历史性胜利;而领克03Cyan以7分20秒成绩,刷新纽伯格林北环两项世界纪录,和大名鼎鼎的思域Type-R、高尔夫GTI站在同一水平线。这些都足以证明如今自主品牌有实力、有底气和外资同台竞技。

第三个消费误区:合资车型保值率普遍高于自主?

中国消费者格外在意保值率,是因为换车频率高,随着收入、身份、家庭成员的变化,根据某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中国消费者平均3-4年会更换一台汽车,频率是欧美国家的2倍之多。所以,出于换购成本的考量,在选车之初,保值率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消费决策。

而在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合资保值率高于自主,这决定了他们会优先考虑合资品牌,但事实会让你意外。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的《年2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日系丰田、本田、马自达,以三年67.2%以上的保值率位列前三,不过自主品牌的差距并不大。初出茅庐的领克以64.5%的三年保值率基本和马自达处于同一水平线,五菱、宝骏、长安和WEY三年保值率也高达60%以上,超越大众、现代和起亚。

如果按照15万元售价计算,以本田和领克车型为例,三年之后,两大品牌在二手车市场的平均价差不过1万左右,虽然领克贬值更多,但考虑到其同级别车型一手价更低,实际差距并不大,而如果将领克和大众做对比,自主品牌还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在保值率上迎头赶上,一方面得益于国产车市场保有量的稳步提升;一方面是价格的趋于稳定,相较于大众、日产和别克依旧定高价再低卖的销售策略不同,自主品牌包括领克、长安、吉利、比亚迪在内终端优惠少,二手车市场售价也就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国产车品牌力、核心技术、综合产品力的蒸蒸日上为品牌保值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货的崛起

也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真正懂车、了解自主品牌进步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自主,特别是逐步成为消费主力的90后一代。

比如在新能源市场,以比亚迪、蔚来和理想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已经占据了制高点。以起售价超过21万的比亚迪汉为例,它所面对的劲敌不仅是特斯拉Model3,也是C级、3系和A4L等传统豪华品牌B级轿车,但汉却依然能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这背后既是国货技术的崛起,更是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

还有蔚来ES8,均价超过50万,在宝马X3、奔驰GLC,甚至是更高一级的宝马X5和奔驰GLE之间实现了月销破千的销量神话,同样值得骄傲。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燃油车市场,以领克为代表的国产高端品牌正释放着巨大潜能。今年一月,领克03在合资品牌最具优势领域的A级家轿市场,不降价、不越级尺寸,完全依靠品牌魅力、产品性能和设计格调,在朗逸、速腾、卡罗拉,甚至是宝马1系和奥迪A3的层层围堵下创造了月销破万的好成绩,同样是国货汽车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凡此种种,都证明了一点:从品牌到综合实力,自主与合资的差距越来越小。对于如今的消费者来说,必须要摆脱以往的老观念,以新眼光正视自主品牌。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甚至00后在选车时已经更倾向于领克、蔚来这样的国潮品牌。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消费群体也会越来越大。而自主品牌也需要在造型设计、操控性能等汽车的核心品质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懂年轻人,譬如在汽车智能互联方面,国产品牌已经名符其实地领先合资品牌一个时代,举个例子,你开惯了一辆比亚迪汉EV,再给你一辆奔驰S级,可能你会觉得S级真的还没有一辆比亚迪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