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司机一枚,不管是国产、合资的燃油车还是新能源都开过,比较“任性”“换车如换衣服”,说到车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奉劝买车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买车以后更要给自己“多上几根弦”。
都是自己真实经历过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大家能引以为鉴吧
关于买车的那些事,“花钱买教训”
1、买车之前先做好预算,买车花的钱不要超过你1-1.5年的工资
我们只要打算买车就要先做好预算,一台车的预算:最好是不要超过自己两年的工资,能控制在1-1.5年之内只好。
比如你月薪块钱,加上年终奖年薪是块钱,那你买车就尽量控制在-10之间,即便是再喜欢一辆车,超出这个预算了,也不要超过,因为你可能掏空家底买了车,真不一定开得起、养得起。
这样做预算的话其实有一个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能因为买车降低我们原先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习惯。
我刚大学毕业那两年,月薪第一年就是四五千块钱,第二年稍微高点在-上,一年差不多杂七杂八的都加起来也就的年薪,但我就是喜欢那辆10的SUV,自己倒也攒了一些钱,但只有多,我爸的意思是让我买辆七八万的先开着,等有钱了再换贵的,但我就是不听,跟爸妈借钱不借给我,我直接贷款买的。
我的钱刚好付了首付办完手续,买完车兜里比脸还都干净,但是看着自己的爱车确实很兴奋,但没高兴多久彻底的焉了,2点原因:
1、月供左右,每个月还了月供只剩下0多块钱,那时候我的新房子没装修,每个月还得支付块钱的房租,除了中午在公司吃饭早饭晚饭都得自己解决,我发现我喜欢的衣服是真不敢买,想跟女朋友约会出去吃饭都得先看看自己的兜里有钱吗?
好在我的房贷是我爸给还的,要不然车子压根不能买。
2、开车上下班我都得心里犯嘀咕:车子的油还能开几天?啥时候该去保养?保养得花多少钱?不保养的话我这“爱车”肯定不舍得,说实在的买车的第一年就是这么“煎熬”过来的,因为工资低,爸妈为了“治治”我“不听劝”的毛病,一分钱不帮衬,我也是咬着牙自己坚持,不肯说软话。
所以,前车之鉴,再到后来换车,给我老婆买车都严格按照预算来,提前根据我们两口子挣钱的水平来的,不敢那么任性了,突然因为买车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想买的不敢买,像出去约会都不敢,确实“得不偿失”。
2、买新能车的时候需要“三思”,“满足条件再买”
结婚以后我媳妇看到同事开新能源,觉得很不错,非要买,就买了辆荣威,上下班不算多远,跟物业说好了也能安一个充电桩,倒也觉得很方便,老婆也很喜欢不用去加油站加油。
但是那次会媳妇娘家媳妇非要开她那辆新能源,结果在老家找充电桩是真麻烦,因为是假期,在服务区充电都得排队,就那一次就够了。
所以如果你打算买新能源的话考虑一下以下三个条件:
(1)你家里还有一辆燃油车吗?如果有的话能满足你们长途需求。
(2)小区里让安装充电桩吗?有的小区不好商量,有的小区还不具备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没有私人充电桩确实很麻烦。
()上下班距离有没有超过50公里?我一堂哥在天津买的房子,在北京上班,通勤时间太长,刚开始也是买的新能源,因为续航的问题就果断放弃了。
如果你考虑到限牌的问题要选择新能源,与其担心续航的问题,不如好好了解一下你经常走的路以及小区、公司附近的充电桩分布情况,方便充电才可以。
、买完车讨价还价的时候就要将赠品考虑进去,等到你交完钱、签完合同再谈赠品,“好东西”给你就怪了。
后来我买过一辆某迪,车子不贵就几万块钱,刚开始哪有想到赠品的事情,我是全款买的,签完合同交完钱就顺嘴问了一句“有哪些赠品?”结果销售说给我一套精美的茶具,说其他的赠品像脚垫都没货,等到来货了再给我打电话过来拿,其他的我倒不在意,就让销售送我贴膜,销售刚开始部同意,我软磨硬泡的才答应。
结果贴的膜,我也是后来因为贴的膜起泡去路边的维修店换,才知道他们送的车膜是真差,还不如不要自己花钱贴;
说到脚垫真给我打电话了,差不多过了一个月吧,我本以为质量多好就去了,毕竟将近20公里的路程,确实也不值当得去,但一看到销售给我脚垫还有座椅垫,确实很失望,直接扔到了后备箱自己买了一套。
我们买车的时候一定要在交钱签合同之前谈好赠品的事情,而且要选“好的、实用的赠品”:
行车记录仪(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还是很有用的,谈好以后4S店直接给安装上就可以)
倒车影像(开车技术一般的很需要)
底盘装甲(保护底盘、减噪)
加油卡(算是“真金白银”吧)
保养卡(我们买新车首保都是送的,主要就是以后的保养,看能不能要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保养卡,毕竟在4S店保养我们更放心一些)
像什么脚垫、方向盘套、车载吸尘器、竹炭包等这些小东西真必要在4S店要,还不如自己买,要一些实用值钱的。
4、记住:提车的时候看三个地方,别买到了压库车,我真买了一辆,说实话不后悔是假的。
刚开始买车是真没经验,我就是跟我一同事去提的车,都不懂,就是凭感觉看着是新车就开走了。
结果我堂弟借我车开一天办事(我刚买了不到一个月)说我买的是压库车,我还不相信,结果一看还真是,生产日期跟交付日期差的太多。
所以在提车的时候看这三个地方:
(1)副驾驶的生产日期、车重信息、载重等,确认一遍生产日期与交付日期差多久,如果差得太久的话就是压库车
(2)车轮胎有没有胎毛,车窗的生产日期等
()里程数,里程数50公里以内属于正常
咱们买车就是为了买个方便、买个开心,便宜的也要几万块钱,贵的几十万都很正常,自然是不希望买到压库车,所以多看几个地方还是有必要的。
5、不懂车也不要“盲目”地随大流,别人买什么你就买什么;即便是车评看看借鉴一下就行,不能全信
车子就跟衣服一样,合不合身只有自己知道,适合别人的真不一定适合你,别人不喜欢的可能你就喜欢。
那你可能就问了:我不懂车不随大流怎么选车?
其实每个人都是从不懂到懂的,我刚开始连自动挡、手动挡都分不清,现在也算是经验丰富的选车人,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学的。
谁懂都不如自己懂,即便是你的好朋友懂车,陪你一起买,也是选择“他喜欢的”而不是“你喜欢的”,因为他站的角度就是他的角度。
有的人喜欢听信老司机、修车老师的话,他们确实有经验,之所以觉得他们专业,是因为我们不懂车的占绝大多数,就显得他们懂,其实只要你踏实看一些专业的资料还有网站,真不见得比他差。
还有的人喜欢看车评,毕竟是真正开过这车的司机,自然是最真实的体验,但车评真的是水平差距很大的,有的纯属就是抱怨,就是是自己真实的体验,所以你要学会辨别。
6、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买全险,你可能觉得什么车损、车上人员责任险没啥用,不想买,只买最基础的,但过来人告诉你真有用。
我买车的前两年真没买车损,一是觉得没用,二是感觉不想花那个钱。但是有两次,一次是我全责,一次是我们双方的责任,车子还是撞得挺严重的,自己花钱修,一次花了0多,一次花了多,确实很后悔没买。
关于开车的一些经验教训
1、自己开车以后才发现,让你担心害怕的不是“红灯绿灯”“贴条罚款”,而是那些两个轮、四个轮的电动车,如果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或者着急忙慌骑电动车的一定要让他们先走,要不然“麻烦来了”你推都推不掉。
2、如果红灯还剩一两秒,你觉得黄灯就可以过得去,但我还是建议别抢这一两秒,因为有的行人或者骑电动车的比你还着急,干脆松开油门让他们先过去。
、如果你的眼近视一定要带好眼睛,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4、上班代步的话尽可能地躲开上下班高峰期,尤其是大城市堵车很严重,为了不堵车早上早走半个小时、下午晚走半个小时还是有必要的,反正都是堵在路上,还不如趁这个时间看会书或者加会班。
5、在小区内开车“慢”是必须的,而且你还要多“长几双眼睛”看好再走,毕竟小区里小孩、宠物狗挺多的,能直接进地下车库就直接进去。
6、以前没车的
时候我总感觉后边摁喇叭、一直在想办法超车的人是“急脾气”,就不能等几分钟?
其实真正到了自己才发现,原来有很多的司机真的是开的太慢,导致压车,把一整条道的速度都给拉低了,一些司机不习惯开的那么慢,自然会选择超车或者一直摁喇叭提醒你开的快的。
7、买车以后才发现车真的是“自己的第二个老婆”,有什么烦心事了、心情不好的时候着在车里坐一会、哭一会,反正没人看到,确实会舒服很多,毕竟作为一家之主,不能总是将负面的情绪带到家里,留给自己的老婆孩子。
8、没有倒车影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倒车的技术还是很不错的,压根用不到,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是有倒车影像更好使。
9、别一有了一点刮擦就去修就去补,等等再说还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们正常开车90%以上都会刮擦,很正常,如果刮擦一点你就去修,你会发现没多久又刮了,还不如等到保养的时候一起修呢。
10、车子无小事,只要车子出现一点小故障记得去修,千万不要等到出现大问题了再去,安全无小事。我们经常开车要学会自己检查并了解它的动能、轴距、油耗、轮胎情况等。
11、一定要跟前边的车保持一定的车距,我在这点上吃亏好几次,被前边的车“坑了”好几回,突然刹车,我这还没反应过来就拱上去了。
我们开车上高速真不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需要注意的还是挺多的
1、高速开车,保持好车距真的是安全的必要条件
2、提前看好下高速的口还有多远,不要等到快的时候再想着去变换车道,很有可能过不去了。
、在高速上开车,如果遇到大车,要么快速超车,要么老实地跟着,不要并排太久,很危险。
4、高速超车不要拖泥带水的,一定要“快准狠”,有S档的直接挂S档超过去。
5、很多必要的应急措施你要熟练:
(1)开车时轮胎漏气:要紧紧的握住自己的方向盘,慢慢的减速,尽可能的控制好方向,离开行车道。
(2)轮胎突然爆胎:如果后轮爆胎的车子会摇晃,但是不会失控,一定要双手握紧方向盘,车子还是能保持直线行驶的。
如果是前胎爆的话,危险系数要高一些,一定要尽最大的能力握紧方向盘,迅速地挂低档,减速慢行。
()如果转向失控可能是因为方向柱等零部件松动,如果能保持直行,不要紧急制动;手要轻握制动握把;如果偏离直行方向,果断制动。
说道最后
确实买车以后会方便很多,比如周末近郊游、医院看病、回老家等都很方便,关键是发现买车以后圈子也会无形中发生一些改变,生活圈、社交圈会变大,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安全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