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泼妮娃)
控制,剥夺,以获得短暂而可怜的满足感,都建立在无数动物失去自由与尊严的无声呐喊上。谁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和谐。
疯狂的事时时有,就看我们是不是很善于遗忘。
01上海野生动物园熊袭人事件
前天,上海野生动物园发生的熊袭击饲养员致死事件,其“惊悚”程度持续在网上发酵。
我们对那位不幸被熊夺去生命的饲养员感到无比痛心,因为任何人在打娘胎里出来后,都一定没想过自己最后是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个总是无法预测且身不由己的。
如果致人伤亡这个事情是人干的,我们八成会把凶手连夜抓起来,突击审讯,问个清楚明白,再做个精神鉴定,看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才干出这么凶残的事情。
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再到把凶手绳之以法,这个过程是要相当漫长的。
但对动物园里伤人致死的熊等大型凶猛动物,往往会予以快速处决了。伤人的熊还能活吗?不能活了,至少得以命相抵,才能平复惶惶人心。
熊不会说话,估计到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你们人类把我抓来,日夜囚禁在这里,让我受尽折磨和屈辱,还自以为把我照顾得很好,有满园子的游客喜欢我,拿我逗趣,扔零食喂我,说我蠢萌蠢萌的超可爱,给我拍照录像,发朋友圈夸我,我不就是你们炫耀自己的背景和道具嘛,好说!
我每天吃饱喝足,啥也不用干,我不应该有任何怨言。
你们向来不把我当人看,现在又怨恨我的兽性?
我真是想不明白。
熊想着,我八成已经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熊说我对抑郁症没偏见,我只是抓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某种情绪),看谁都不顺眼,无比郁闷,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们谁都没有发现。我已经数次警告过他们,但不起作用。
听说人类有心理医生,心情不好可以给看个病什么的。但我们野兽没有。虽然也有兽医,但没有专门看心理疾病的兽医呀。如果有,我打算很早就去拜访了,好让他给我做个诊断什么的,如果实在憋不住,给我吃药或者打个屁股针也是可以的。
人死了,熊也死了,该发的声明也说清楚了,该痛心的也已经痛心完了,然后事情就慢慢平淡下来,大家很快会忘记有这么一回事。大人小孩每逢周末其乐融融继续到动物园看熊,给剩下的熊丢零食,拍照录像,发朋友圈。
谁会想到下一次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呢?这种事不用想。
轮不到那些带孩子上动物园的父母想,想了没用,也轮不到兴高采烈的孩子想,想不明白,因为幼小的孩子都很喜欢熊,以为熊本来就生活在动物园里,否则我怎么从来没有在森林里遇到过一只熊呢。
动物园是至少是得想一想的,深刻反思是要的呀。园区的规章制度再巴拉巴拉整一下,再呼吁进园的游客都小心着点,熊出没动物凶猛要自行珍重。我们都没法保证它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发起疯起来,变得对人毫不客气,丝毫不懂感恩。
我们也蛮为难的咧。这些洪水猛兽,再这么胡闹下去,简直是要我们倾家荡产、砸锅卖铁的节奏阿!
我们是要养家糊口呀,这么多动物要养,总不能饿着大家的肚子吧?那就太残忍了。动物们都要饿得啃笼子造反了,简直一团乱麻,到时候就不好搞了。
02
你们都看过电影《猩球崛起》对吧?讲的是在人类科学实验下,一只猩猩意外获得高智商,带领一群猩猩造反闹革命,牺牲了很多猩猩同伙,最后成功逃离动物园的故事。人们赋予影片的意义便是——人类疯狂的野心所产生的恶果。
如果没有现实中的熊狼虎兽攻击人事件,我们会认为电影不过总是爱夸张唬人的,野兽胆敢群起反攻?哪有的事?!笑话!
人类才永远是最聪明伟大的生物。如果没有这种天生的傲慢,万王之王的尊贵,我们拿什么稳坐金字塔顶端傲视群兽呢?
这次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其实是把动物开放“散养”,让动物享有“充分自由”的,反而是人坐在布满铁丝网的游览车里观看动物,让四处游荡的动物反过来参观人类。经不住好奇的动物宝宝就过来嗅一嗅,甚至给人来上一口。
年12月,上海动物园(两者不同)曾有一名饲养员在给虎舍打扫卫生时,被一只华南虎咬死。上海动物园大多数的动物是关在笼子里的。
由此可见,动物咬不咬人,与是否关笼子里并无必然关系。有笼没笼,都别惹我!
双方都气急败坏。
那谁大笔一挥,说,都放了吧,你们这些可怜虫,都回森林里去吧,这回你们总没有什么理由出来害人了吧?
动物都走了,人们没有动物可看,自己扮演猩猩来自娱自乐还不行吗?
江苏常州的某动物园不就曾经由真人穿上黑猩猩的衣服在园中扮演黑猩猩以供游客观赏吗?上蹿下跳,模仿黑猩猩的动作神态,那是相当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的,害得莫名上当的游客都忍不住投诉了。
我们几乎可以决定,像你们这么凶残难伺候的动物,不知感恩还毫无服务意识,今后都不再有你们的市场啦!
熊们吓得瑟瑟发抖,只能蹲缩在动物园的角落,用微弱的声音求饶:哪里还有森林可以去?还是让我留在这里吧,给口吃喝就行。保证不再咬人!
写在最后
怎么看都像在为熊辩解,会被石头砸死的吧?
来源:泼妮娃(ponew)趣读旅行(ID:Koalatravel)原创作者
致谢: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转发分享。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
往期精彩推荐:
静气与力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感性的天才”从哪里来?一次窥探与刺破
用创意重启生活,过更有活力的人生